
屹立北角53 年的地標新光戲院,今日(3日)正式落幕;市民紛至,把握時機拍照留念,緬懷舊式小劇院最後的時光。
午後,家長岑先生攜同六歲女兒到場,但見對方向小人兒不斷講解粵劇文化,特別趁新光最後一天,給她認識粵劇。「她都知道粵劇跟平時看的不同,在屋企附近有看過盂蘭節的戲棚,未必對粵劇有很深印象。」
任職醫護的他非戲迷,在新光觀影次數亦不多,但認為對本地粵劇文化來說,新光有其獨特意義。「現在有劇曲中心,這裡如果可以保留建築物,未嘗不是好事。」
香港地標陸續消失,岑先生坦言,舊事物消逝,對新世代來說未必有回憶,有感受,但文化本質仍在,最重要是發展以外做好保育、推廣;以及令新一代兒童,對舊有文化感興趣。「好像電影資料館做得好好,又有幾多人去睇過?單靠自己去睇,沒有政府好好推廣,那種文化,必然消失。」
在香港土生土長,面對時代變遷,在這爿地方孕育下一代的意義又是甚麼?
他如是說:「一個地方,如何給他們(下一代)歸屬感,可以靠我自己,今日帶她來這裡,為認識文化歷史而來,亦會帶她去博物館,好像紅樓、海防博物館等,我相信仍然有很多地方⋯⋯
「至於實際意義,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,會有屬於自己一代的集體回憶,未必有我們的,那是必然」。